自 11 月 1 日起,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扩展 “为来港参与指定界别短期活动的访客提供入境便利计划”(简称 “短期访客计划”)。此次扩展不仅在原有 12 个指定界别外,新增 “环境”“职业安全与健康”“海事”“智库” 及 “其他” 5 个新界别。还在 7 个原有界别中增加认可机构与指定短期活动。进一步便利非本地人才免签来港参与短期活动,助力香港强化 “超级联系人” 角色。
短期访客计划的前身是 2022 年 6 月推出的 “先导计划”。据政府 10 月 31 日披露,截至今年 9 月底,该计划已累计惠及超 3.8 万名非本地人才。
这些活动涵盖新春国际汇演之夜、亚洲金融论坛、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香港演艺博览等重磅盛事。也通过人才交流促进香港与全球的链接,夯实其在 “一国两制” 下的国际化优势。中通社图片
此次计划扩展的核心亮点,在于对覆盖范围的精准扩容与灵活优化。新界别补位:新增的 “环境”“职业安全与健康”“海事”“智库” 界别,精准对接香港重点发展领域(如绿色经济、海事服务、政策研究)。特别增设的 “其他” 界别,允许相关决策局 / 部门按需邀请非本地人才参与其 举办、合办或支持的活动,为计划注入更大灵活性。机构与活动扩容:7 个原有界别(如金融、创科、文化艺术等)新增认可机构与指定活动。例如新增研究所、试验所以及 “美酒佳肴巡礼”“全球人才高峰会” 等活动,让计划覆盖场景更丰富。扩展后,短期访客计划将涵盖17 个界别、约 490 个认可机构。
其余核心安排保持不变:获认可机构发出邀请信后,非本地人才可凭访客身份来港,无需申请工作签证 / 进入许可。
每次逗留不超过 14 个历日,可就指定活动收取报酬,且明确 “不得取代本地劳动力”,避免非法就业风险。
确保计划执行符合 “助力经济发展、达成政策目标” 的核心方向。
短期访客计划的扩容,是香港 “抢人才” 政策的一次精准升级。
既体现了 “海纳百川、唯才是用” 的开放姿态。
更彰显了 “拆墙松绑、结果导向” 的施政思路 ——
吸引人才长期留港是核心,便利短期访港交流同样是关键。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香港的人才竞争力。
从实践成效来看,不足 3 年时间惠及 3.8 万人才的亮眼数据,印证了短期访港机制的价值。
这些参与论坛、盛事、培训的国际人才,不仅为香港带来前沿理念与行业资源。
更可能成为这座城市的 “潜在伙伴”:过往不少国际高端人才经短期访港后,通过 “高才通” 等计划定居香港。
或选择在港设立业务、举办长期活动,形成 “短期交流→长期扎根→吸引同侪” 的良性循环。
为香港经济发展与就业创造注入持续动力。
香港中环闹市人来人往。(中通社)
此次扩展计划的设计更显周全:14 天逗留上限、“不取代本地劳动力” 的明确界定。既打消了社会对政策滥用的顾虑,又为人才交流划定了清晰边界。新界别的增设与弹性条款的引入,则让香港的人才吸引力从传统优势领域,延伸至绿色发展、政策研究等新兴赛道,契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香港的人才优势,既源于世界一流的软硬件基建,更得益于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短期访客计划的扩容,进一步打开了国际人才与香港对接的 “便捷通道”。让这座城市的 “内联外通” 优势在人才领域充分释放。未来,随着短期交流与长期留才政策的深度联动,香港必将吸引更多全球贤才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