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诞生120周年的光辉节点。从1905年《定军山》的黑白光影到如今的科技赋能巨制,中国电影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制片人导演黄帝在接受专访时,特别从中国有声电影的标志性人物胡蝶说起,串联起中国电影120年的坚守与革新。

“1931年,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声影片,不仅让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听到了清晰婉转的台词与唱腔,更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迈入有声时代。”黄帝感慨道,这位凭借21334票当选中国首位“电影皇后”的女演员,用清晨练声、纠正口型、克服粤语口音的执着,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艰难转型,其塑造的乡村妇女、农家姑娘、双胞胎姐妹等多元角色,以自然细腻的表演打动了一代观众,也奠定了中国电影“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底色。在黄帝看来,胡蝶身上的敬业精神与创新勇气,正是中国电影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从《狂流》《春蚕》到《姊妹花》,早期电影人用影像记录时代、关怀民生,为中国电影埋下了现实主义与文化传承的种子。
120年光影流转,中国电影已构建起涵盖创作、产业、科技、服务、交流的完整生态。如今,在“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理念引领下,新时代中国电影呈现出蓬勃生机:《流浪地球》系列搭建起国产科幻的工业化体系,“中国行星探索车”将星际探索与千年文明相连;《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近2000个特效镜头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彰显中国动画的国际竞争力;《只此青绿》让《千里江山图》在银幕上“活”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电影不仅成为文化消费的核心选择,更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从胡蝶时代的蜡盘发声到如今的虚拟拍摄、AI赋能,技术迭代改变了电影的呈现方式,但中国电影’记录时代、传递真情’的初心从未改变。”黄帝表示,120周年是回望更是启程,当前《中国电影二十年发展回顾与未来愿景(2005-2025)》学术沙龙的举办与相关专著的发布,正为行业发展凝聚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传承《定军山》以来的民族基因;又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通过“光影出海”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越国界。
光影长河奔流不息,120岁的中国电影正青春。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中国电影人用匠心耕耘时代,用光影书写华章。未来,在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与科技赋能的强劲动力下,中国电影必将在建设电影强国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