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经济仍未完全复甦,物价却抢先加价,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消委会昨日公布超市价格调查,发现三大超市去年260项货品的总平均售价按年上升2.1%,加幅高于通胀;升势更延至今年,网上超市的各类罐头今年首季较疫情前加价逾三成,其中罐头蔬菜或水果,以及一款食油比疫情前加价近四成。消委会形容升幅惊人,并提醒随着电子消费券派发,一些“假着数”涌现,市民要货比三家,小心格价。民建联“超市价格关注组”亦发现超市趁消费券派发之机推高物价,呼吁商界与市民共渡时艰。消委会《选择》月刊昨日公布,3间大型连锁超市AEON、百佳及惠康的电子扫描数据,发现260项货品的去年总平均售价较2021年平均上升2.1%,高于同期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1.9%的升幅,亦是自2013年以来录得的最大升幅。当中,13大类货品中有10类录得1.7%至5.4%升幅,以“粮油食品”升幅最大,其次是“杂粮/调味”、“罐头食品”和“即冲饮品”。

牛油茶包芝士加幅最劲
260项货品中近七成加价,升幅最高的货品组别首三位分别为“牛油”、“茶包”及“芝士”。“食油”组别价格升幅虽排第四位,但总平均售价连续3年上升,去年升幅逾一成。
超市加风更持续至今年,消委会透过“网上价格一览通”收录的网上超市货品于今年首季的售价,再比较疫情前后的平均售价,发现有13组货品今年首季的总平均售价较2019年疫情前上升0.7%至39%,多类罐头食品的总平均售价于疫情3年间上升逾三成,更有罐头累积加价逾五成。例如地扪菠萝片(234克)疫情前只售7.5元,今年首季加至11.8元,加幅57.2%;食油加幅也不遑多让,百得利纯正橄榄油250毫升,疫情前只售41元,今年首季加至59.7元,加幅升45%。大公司牛油(有盐)也由疫情前的28.5元,加至今年首季的39.4元。
消委会研究及试验小组主席谭凤仪表示,部分货品加价事出有因,例如食油的升幅与俄乌衝突有关,因为乌克兰是葵花籽油的主要出口国,因战争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亦导致其他食油价格上涨。

不过,她指出其他货品例如牛油及芝士等加价,供应商笼统地解释是受物流、原材料及人工上涨所致,却未能具体地解释原因。近期台湾地区及日本出现“鸡蛋荒”,消委会发现其中一间网上超市有售的三款鸡蛋,售价亦升近一两成。
尤其是对于罐头食品,她形容加幅惊人,相信是因为疫情期间,不少家庭因应居家抗疫和限聚令措施,大量储存罐头等食用限期较长的食品,需求增加令产品价格上升。她希望随着社会复常,市民回复外出买菜及用餐,罐头需求下降,超市能将价格下调。
吁超市担社责 盼民货比三家
谭凤仪表示,生活必需品是市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基础,而经济全面复甦需要时间。她呼吁超市承担社会责任,尽量控制粮油食品等必需品的价格。她亦提醒消费者购物前应货比三家,“好多货品街市都可以买,例如鸡蛋、牙膏,大家要做多点功课。”
特稿:有商户趁派消费券推“假着数”
特区政府日前派发新一期电子消费券,消委会总干事黄凤嫺提醒市民使用消费券时,要看清楚商家优惠是否真着数,“有些优惠看似是优惠,但实际没有着数,曾试过有商场愈用得多钱,优惠愈少,大家要用手机计算机看如何最‘抵’,再决定怎样用消费券。”
另外,民建联“超市价格关注组”召集人、立法会议员颜汶羽昨日表示,政府派发消费券的政策原意为与市民共渡疫情难关,但根据他去年8月及10月就派发消费券后的超市价格变化,发现消费券不单止“带旺经济”,同时亦推高了超市物价,反映在疫情下超市并未有与市民共渡时艰。他建议房屋署引入竞争防止超市地域性垄断,消委会提供更多数据助市民了解物价走势,而商界也理应积极配合消费券计划,在社会复常之路上展示真正的企业良心,适度下调民生用品价格,令市民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