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广东内陆南移的强雷雨区影响,香港昨早(6月1日)有大骤雨及强烈狂风雷暴。短短6小时内,香港境内共录得超过3.6万次闪电,当中包括12367次云对地闪电,为近18年来单日闪电次数第四多,仅较第一位少约2000次。

根据天文台闪电位置资讯服务资料显示,由昨天凌晨3时至早上9时,香港境内共录得12367次云对地闪电,及23886次云间闪电。最为密集时段为当天早上6时至7时, 单单一小时已录得14504次闪电。当中,新界东录得云对地闪电次数最多,共5783次、其次为新界西,共录得2706次、而大屿山录得2397次,港岛及九龙则共录得1481次。
不少摄影爱好者捕捉到闪电划破夜空一刻,并上传社交平台与网友分享。其中一张照片更可见,闪电穿过透厚厚的乌云,直击中环中心顶部的避雷针。

天文台署理高级科学主任林学贤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今次是自2005年天文台闪电定位系统运作后,单日闪电次数排第四多。排首位的是2010年曾出现14000次云对地闪电,另外2020年6月分别录得约14,000次及13,000次云对地闪电,排第二和第三位。

对于昨天早上住于屯门和田村的单位疑遭雷击中,林学贤解释指,一般而言,高处或导电性高的物体如金属等才会被雷电击中,但实际上受很多其他原因影响,带有一定随机性,今次单凭片段未能确认雷电击中的原因。
根据天文台资料显示,闪电可根据特性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两种是云对地闪电和云间闪电。云对地闪电是积雨云和地面之间的放电,在所有闪电类型当中,它对地面的人和设施构成的威胁最大。而云间闪电是不同云区之间的放电,闪电通道不会到达地面。云间闪电很多时候发生在同一团云内电荷相反的区域之间,但有时亦会在两团云之间出现。由于闪电通道有可能被云层遮盖,地面上的人并非每次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