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研究饮食上的“创新”,早餐做山药胡萝卜饼,就是将山药、胡萝卜打碎,加上鸡蛋、牛奶与面粉,和好后,放在锅里做成一个个的饼子,这样,既有营养又好吃。
某天,夫人买菜回来,指挥道:两根胡萝卜都放进去。于是,我便把两根胡萝卜都打碎放进去了。由于总量是一定的,胡萝卜放多了,面粉就会放得少些了。结果第一个饼做出来,比较散,当时就想起来了,是面粉放少了,粘度不够。于是,只好再加一定量的面粉,终于能做好了。
这个事情只能怪自己习惯性地听从指挥了,没有认真思考。 细细想来,这里面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学问的,指挥者与操作者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做好,或者做得更好。
先说指挥者,指挥者有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专业型指挥者,比如一个研究人员要做一项比较复杂的专业性事情,就需要雇佣一些人来做,首先这个研究者必须对这个事情如何做完全清楚,能知道雇佣的工作人员是否能胜任这些工作,并且能与雇佣的工作人员无障碍沟通。
第二种类型是半专业型指挥者,能知道事情完成的结果,能懂得事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制定保证质量、节约成本的工作方案。
第三种类型是非专业型指挥者,虽然自己不懂,但能知人用人,遵重专业知识,能遵重专业人员研究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四种类型是刚愎自用型指挥者,往往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有这种情况,只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识或了解的情况,以此做出判断进行指挥,甚至要求操作者在具体做法上必须按照自己的习惯、步骤与方法来做。这样的指挥者,看起来工作有魄力、有闯劲,往往容易得到赏识,也容易出错。
再说操作者,操作者也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专业能力型,能根据事情的要求,把具体环节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是品行好的体现。
第二种类型是听从指挥型,无论指挥者的话与实际操作符合不符合,都全部照办,往往做与汇报的内容不一定一致,但是都能找到充足的理由证明指挥者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种类型是自定标准型,不是发挥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而是用自己的标准做事情,比如:人们常说什么钱什么货,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使指挥者觉得操作者的能力就是这样的。
第四种类型是糊弄型,一种情况是能力不够却主动要做,结果只能把事情糊弄过去;另一种是虽然能力可以,但是由于不是自己的事情,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往往指挥者的眼界越高越广,就越不会在事情的具体细节上指挥操作者,就越会调动操作者的智慧与做事情的积极性。
往往指挥者的人品越好,越注意谦虚谨慎,用学习的态度与眼光与周围的人与事相处。
往往操作者的人品越好,也是越注意不断学习,把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并且还能不断思考与研究,做到精益求精,追求更好。
无论是指挥者还是操作者,人品很重要,其实人品就是能力,抛开能力谈人品是一种反逻辑的荒唐事情。人品不可能大于能力,没有能力就没有人品,当然,这个能力是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比如,你不能要求一个小学水平的人做中学水平的事情(这个水平不是学历,现在往往本科学历的人,水平可能停留在中学层次也是有的),再比如一个人的能力就是这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他可以做得很好,超过这个层次就做得不怎么样了。因此,不能超越能力层次谈人品。
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往往指挥者同时也是操作者,有时候角色错位也会发生矛盾,就需要具体人定位好角色,才能做好事情。
以上的类型仅仅是个简单的例举,实际世界里,会复杂得多,有待于不断思考与研究。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