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新说:
在上一节里,孔夫子讲了什么是孝,孝有什么用,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有孝道的人。成为一个有孝道的人,那么追求知识才有意义。但是,社会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拥有知识却缺少智慧的书呆子,知识与智慧要做到共同增长,这样,我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能用智慧来识人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那么,怎么识人呢?
孔夫子首先用自己与颜回举例子,说道:“我整天与颜回讲学,颜回从来都不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疑问,就像个愚蠢的人,都不知道他有没有学进去,或者究竟学了多少知识。后来了解,颜回回去后,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思考我讲的内容,居然能做到闻一知十。颜回不愚蠢,而且很勤奋,努力依靠自己把老师讲的知识都研究透了,哪里还会有问题提问呢?”
别人不讲话,不提问题,不代表他不懂,有可能因为完全不懂而不敢提问,也有可能是已经掌握了没有问题提问,也有可能已经闻一知十,有更多的新发现、新体会了。
所以,看人不能看表象,以为颜回不提问就学不好是不对的。那么,了解一个人,该从哪些方面看呢?孔夫子继续讲道:“要了解一个人,要考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平时交往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观察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比如是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去做还是不择手段;审察他平时的心理状态,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就非常清楚了,如果想隐藏自己的为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别人是自己的镜子,往往你看到了别人的缺点,其实就是你自己的缺点,因为熟悉,所以容易最先发现。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从了解别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从而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一个人应该力求做一个为人师表的人,孔夫子于是进一步说道:“如果时常温习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那么就会不断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而会了解知道更多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教导别人了。”
像颜回就是这样的人,不断温故而知新,不做缺少智慧的书呆子。像现在一些博士、硕士的,被人骗财骗色骗名利,就是虽然拥有知识但是缺少智慧,不能识人的缘故。可见,孔夫子二千年前就为大家讲清楚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