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香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回复: 0

从 500 件闲置货到 2000 间自提点:香港网购热潮下的消费与生存图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5 16:2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京东、淘宝、拼多多带着 “包邮大战” 攻入香港,这座城市的消费习惯正悄然改变。
一边是香港居民陷入内地式 “剁手狂欢”,有人 10 个月拼购 500 件货品却半数闲置
另一边是本地商家嗅到新商机,菜档、药材铺甚至纸扎铺纷纷转型兼营自提点,在电商冲击下寻得生存新路径。
这场由内地电商掀起的消费变革,正勾勒出香港消费经济的鲜活切
图片

 

 

图片

拼购狂欢带来情绪价值?

 

 

“其实大家拼多多经验,有几成实际用得上?” 
近日,一位香港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的 “购物忏悔” 帖引发热议。
自去年 10 月拼多多推出香港 “一件包邮”(不超重量或体积限制即可直送自提点)后,他被优惠吸引,累计拼购 500 多件货品。
可回头清点时却发现,约一半物品要么毫无实际用途,要么未达预期 ——
 从太阳能发电收音机到求生急救物品,不少 “冲动下单” 的商品最终沦为角落闲置品。

 

图片

 

这份 “忏悔” 意外撕开了香港网购热潮的另一面:对部分消费者而言,拼购的吸引力早已超越商品本身。
有网友精准点出核心:“拼多多不只是购物平台,更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出口。”
 在 “零门槛包邮” 的诱惑下,毫无压力的下单动作能不断满足购物欲望,“每次拼完都有种身心舒畅的感觉”。
至于商品是否实用、质量是否达标,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图片

 

不过,并非所有香港网民都陷入 “盲目剁手”。
也有理性消费者分享经验:若聚焦纸巾、洗衣液等生活消耗品,拼购的 “实用率能达 9 成”。
且从不购买食品类商品,既享受低价便利,又避免闲置浪费。
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恰好折射出香港居民对网购的适应与磨合。

 

图片

包邮大战助推:新商机出现

 

香港居民的 “拼购热情”,离不开三大内地电商平台的 “贴身肉搏”。

为争夺香港市场,平台们轮番抛出包邮福利:

拼多多的 “一件包邮” 打破 “多件起拼” 的门槛,淘宝香港站 8 月中旬推出的 “零门槛包邮” 更让享受优惠的用户数接近翻倍。

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香港以往 “网购不便、运费高昂” 的困境。

过去,香港居民网购常需面对 “凑单满额才能包邮”“运费比商品还贵” 的难题。

如今 “一件也能直送自提点” 的便利,让他们得以体验与内地消费者同等的网购自由,也难怪会有人陷入 “停不下来” 的拼购节奏。

 

图片

商家转型:自提点成“救命稻草”

 

 

当消费者沉迷拼购时,香港本地商家正面临一场 “生存挑战”—— 

内地电商的冲击叠加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传统店铺生意下滑。但危机中也藏着新机:

随着网购包裹激增,各区集运自提点每日都排起取货长龙,“兼营自提点” 成了众多商家的转型选择。

如今在香港,自提点已呈 “雨后春笋” 之势:菜档、小食店、药材铺自不必说,连纸扎铺都加入其中。

这些原本专注主业的店铺,纷纷靠着 “赚一点是一点” 的心态开拓新业务,要么补贴房租,要么为淡季生意 “输血”。

甚至有人直接放弃原有营生,专职运营自提点。

图片

 

位于鲤鱼门三家村的 “郑记生果店”,两年前就抓住了自提点商机。

老板郭先生回忆,此前店铺主要做旅客零售和区内食肆供货。

可疫情后通关,港人热衷北上消费,专程来鲤鱼门看日落、吃海鲜的旅客大幅减少,周边食肆 “倒下一间又一间”,水果店生意较高峰期暴跌五成。

图片

 

绝境中,郭先生看到网购包裹的庞大需求,机缘巧合下联络物流公司,租下附近档位做仓库。

将水果店的营业时间从每晚 6 点提前至下午 1 点,兼营自提点。

如今,其自提点日均接收 100 多件包裹(涵盖菜鸟、拼多多及非官方运输商)。

水果与自提点的收入各占一半,不仅稳住了生意,还通过自提点积累的熟客拓展了新业务 —— 

在小店售卖手工啤酒。“虽然收入微薄,但越做越开心,和街坊处出了感情。” 郭先生的话里,藏着转型后的踏实。

 

图片

在香港做生意要放下面子

 

 

新蒲岗的酒水供应商叶先生,也在自提点业务中找到了 “缓冲带”。
他经营的 “酒精敏感” 品牌,原本专注婚宴、派对、酒吧的酒类供应,可疫情后香港餐饮业下滑,生意较高峰期减少近一半。
两个月前,他决定将工厦仓库兼做自提点,“主要是为了补贴生意,现在的环境,‘赚一点是一点’总比坐以待毙好”。
图片

 

目前,这个自提点每月能带来 5000 至 10000 港元收入,虽不算高,却为业务续了命。
叶先生坦言:“在香港做生意,必须放下面子,要是把面子摆第一,根本赚不到钱。”但他也提醒,若自提点日均货量不足,反而可能阻碍原有事业,“这终究是条出路,但要理性评估”。

 

图片

自提点生意:佣金、竞争与新机遇

 

 

对想转型的商家而言,自提点的 “低门槛” 是最大吸引力。

其盈利模式主要靠物流商按重量支付佣金:私人或非官方集运商的佣金较高,一件包裹首公斤分佣 4 至 5 港元,之后每增加 1 公斤多赚 1 港元。

电商平台自营集运的佣金稍低,首公斤 2.5 港元,每增加 0.5 公斤多收 0.5 港元,平均每件包裹能赚 3 港元。

若按日均接收 200 件包裹、全年无休计算,一间兼职运营的自提点每月最少能赚 1.8 万港元。

对小店铺而言,这笔收入足以缓解房租或淡季压力。

据媒体统计,截至 8 月 30 日,撇除重复地址,全港已设有至少 2000 间自提点,足见其普及程度。

不过,自提点生意的 “甜蜜期” 并非永恒。

随着香港网购用户趋于稳定,未来市场竞争将逐渐饱和,生意核心会转向 “运营、服务与选址”。

例如,利用自提点带来的线下人气,搭配售卖手工啤酒、热门零食等商品,拓展 “自提 + 零售” 的复合收入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小成本生意还为 “新港人” 提供了新选择 —— 

对于希望通过创业续签的 “新港人” 而言,自提点投入低、操作相对简单,若能做好选址与运营,或许能成为融入香港的 “敲门砖”。

从消费者的 “拼购狂欢” 到商家的 “转型求生”,内地电商引发的网购热潮,正以多元方式重塑香港的消费生态。

这场变革中,既有 “冲动消费” 的迷茫,也有 “绝境转型” 的坚韧,而这些鲜活的故事,正是香港消费经济不断适应与进化的生动注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llo 香港 ( 粤ICP备2020129818号 )|Sitemap

GMT+8, 2025-10-17 04:49 , Processed in 0.018713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25 红盛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