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东、淘宝、拼多多带着 “包邮大战” 攻入香港,这座城市的消费习惯正悄然改变。一边是香港居民陷入内地式 “剁手狂欢”,有人 10 个月拼购 500 件货品却半数闲置另一边是本地商家嗅到新商机,菜档、药材铺甚至纸扎铺纷纷转型兼营自提点,在电商冲击下寻得生存新路径。这场由内地电商掀起的消费变革,正勾勒出香港消费经济的鲜活切
拼购狂欢带来情绪价值?
近日,一位香港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的 “购物忏悔” 帖引发热议。自去年 10 月拼多多推出香港 “一件包邮”(不超重量或体积限制即可直送自提点)后,他被优惠吸引,累计拼购 500 多件货品。可回头清点时却发现,约一半物品要么毫无实际用途,要么未达预期 —— 从太阳能发电收音机到求生急救物品,不少 “冲动下单” 的商品最终沦为角落闲置品。
这份 “忏悔” 意外撕开了香港网购热潮的另一面:对部分消费者而言,拼购的吸引力早已超越商品本身。有网友精准点出核心:“拼多多不只是购物平台,更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出口。” 在 “零门槛包邮” 的诱惑下,毫无压力的下单动作能不断满足购物欲望,“每次拼完都有种身心舒畅的感觉”。至于商品是否实用、质量是否达标,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也有理性消费者分享经验:若聚焦纸巾、洗衣液等生活消耗品,拼购的 “实用率能达 9 成”。且从不购买食品类商品,既享受低价便利,又避免闲置浪费。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恰好折射出香港居民对网购的适应与磨合。
包邮大战助推:新商机出现
香港居民的 “拼购热情”,离不开三大内地电商平台的 “贴身肉搏”。
为争夺香港市场,平台们轮番抛出包邮福利:
拼多多的 “一件包邮” 打破 “多件起拼” 的门槛,淘宝香港站 8 月中旬推出的 “零门槛包邮” 更让享受优惠的用户数接近翻倍。
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香港以往 “网购不便、运费高昂” 的困境。
过去,香港居民网购常需面对 “凑单满额才能包邮”“运费比商品还贵” 的难题。
如今 “一件也能直送自提点” 的便利,让他们得以体验与内地消费者同等的网购自由,也难怪会有人陷入 “停不下来” 的拼购节奏。
商家转型:自提点成“救命稻草”
当消费者沉迷拼购时,香港本地商家正面临一场 “生存挑战”——
内地电商的冲击叠加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传统店铺生意下滑。但危机中也藏着新机:
随着网购包裹激增,各区集运自提点每日都排起取货长龙,“兼营自提点” 成了众多商家的转型选择。
如今在香港,自提点已呈 “雨后春笋” 之势:菜档、小食店、药材铺自不必说,连纸扎铺都加入其中。
这些原本专注主业的店铺,纷纷靠着 “赚一点是一点” 的心态开拓新业务,要么补贴房租,要么为淡季生意 “输血”。
甚至有人直接放弃原有营生,专职运营自提点。
位于鲤鱼门三家村的 “郑记生果店”,两年前就抓住了自提点商机。
老板郭先生回忆,此前店铺主要做旅客零售和区内食肆供货。
可疫情后通关,港人热衷北上消费,专程来鲤鱼门看日落、吃海鲜的旅客大幅减少,周边食肆 “倒下一间又一间”,水果店生意较高峰期暴跌五成。
绝境中,郭先生看到网购包裹的庞大需求,机缘巧合下联络物流公司,租下附近档位做仓库。
将水果店的营业时间从每晚 6 点提前至下午 1 点,兼营自提点。
如今,其自提点日均接收 100 多件包裹(涵盖菜鸟、拼多多及非官方运输商)。
水果与自提点的收入各占一半,不仅稳住了生意,还通过自提点积累的熟客拓展了新业务 ——
在小店售卖手工啤酒。“虽然收入微薄,但越做越开心,和街坊处出了感情。” 郭先生的话里,藏着转型后的踏实。
在香港做生意要放下面子
新蒲岗的酒水供应商叶先生,也在自提点业务中找到了 “缓冲带”。他经营的 “酒精敏感” 品牌,原本专注婚宴、派对、酒吧的酒类供应,可疫情后香港餐饮业下滑,生意较高峰期减少近一半。两个月前,他决定将工厦仓库兼做自提点,“主要是为了补贴生意,现在的环境,‘赚一点是一点’总比坐以待毙好”。
目前,这个自提点每月能带来 5000 至 10000 港元收入,虽不算高,却为业务续了命。叶先生坦言:“在香港做生意,必须放下面子,要是把面子摆第一,根本赚不到钱。”但他也提醒,若自提点日均货量不足,反而可能阻碍原有事业,“这终究是条出路,但要理性评估”。
自提点生意:佣金、竞争与新机遇
对想转型的商家而言,自提点的 “低门槛” 是最大吸引力。
其盈利模式主要靠物流商按重量支付佣金:私人或非官方集运商的佣金较高,一件包裹首公斤分佣 4 至 5 港元,之后每增加 1 公斤多赚 1 港元。
电商平台自营集运的佣金稍低,首公斤 2.5 港元,每增加 0.5 公斤多收 0.5 港元,平均每件包裹能赚 3 港元。
若按日均接收 200 件包裹、全年无休计算,一间兼职运营的自提点每月最少能赚 1.8 万港元。
对小店铺而言,这笔收入足以缓解房租或淡季压力。
据媒体统计,截至 8 月 30 日,撇除重复地址,全港已设有至少 2000 间自提点,足见其普及程度。
不过,自提点生意的 “甜蜜期” 并非永恒。
随着香港网购用户趋于稳定,未来市场竞争将逐渐饱和,生意核心会转向 “运营、服务与选址”。
例如,利用自提点带来的线下人气,搭配售卖手工啤酒、热门零食等商品,拓展 “自提 + 零售” 的复合收入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小成本生意还为 “新港人” 提供了新选择 ——
对于希望通过创业续签的 “新港人” 而言,自提点投入低、操作相对简单,若能做好选址与运营,或许能成为融入香港的 “敲门砖”。
从消费者的 “拼购狂欢” 到商家的 “转型求生”,内地电商引发的网购热潮,正以多元方式重塑香港的消费生态。
这场变革中,既有 “冲动消费” 的迷茫,也有 “绝境转型” 的坚韧,而这些鲜活的故事,正是香港消费经济不断适应与进化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