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公布的一组非本地生申请数据,让 “学术诚信” 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 在处理 2025/26 学年非本地生申请时,校方竟拦截了数百宗疑似假学历申请个案!这一数字不仅是中大首次对外公开,更较去年的十宗暴增数十倍,如此惊人的增长幅度,让香港学界对假学历问题的警惕性瞬间拉满。11 日,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王家彻在公开场合透露。
2025/26 学年该校计划录取近 900 名非本地学生,其中内地生占比相对较高。
但在审核申请材料的过程中,校方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问题:疑似假学历申请个案数量飙升至数百宗。
要知道,此前中大仅会提及 “存在假学历申请现象”,从未公布具体数字,而今年首次披露的 “数百宗”。
对比去年的十宗,增长幅度超过 10 倍,这样的变化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感到震惊。
王家彻进一步说明,在这些疑似假学历个案中,内地学生占比居多,部分申请人涉嫌谎报中学学历,试图通过伪造材料蒙混过关,获取入学资格。
面对日益猖獗的假学历申请行为,港校的态度十分明确 —— 零容忍。王家彻强调,中大在处理此类个案时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只要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产生任何疑虑,都会直接拒绝该申请人的入学申请。“绝不能让造假者挤占合规学生的机会,破坏教育公平”。假学历申请不仅触碰高校底线,更损害香港的整体诚信形象。消息曝光后,香港前特首梁振英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强烈呼吁 “严厉打击学历造假行为”。他在帖文中指出,学历造假看似是个人行为,实则危害深远:一方面会让高校的招生审核体系受到冲击,对其他认真准备申请的学生不公平;另一方面,更会破坏香港在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声誉与可信度,让外界对香港的教育质量和诚信环境产生质疑。梁振英特别感谢中大将这一现象公开,认为这是推动打击假学历的重要一步,并呼吁执法部门加大力度,彻查背后的产业链。去年 12 月,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曾公开表示,经调查发现,假学历情况大多与中介机构有关 —— 部分中介为了赚取高额服务费,不惜协助申请人伪造学历、成绩单等关键材料,甚至安排他人冒名参加面试。李家超强调,执法部门一旦掌握相关线索,定会严厉打击,同时会与内地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源头遏制这类违法行为,不让香港成为 “假学历的温床”。近年来,香港已发生多起因学历造假被严惩的案例,每一起都在警示着 “造假必被查,违法必受罚”。今年 3 月,一起港中文大学硕士学历造假案引发广泛关注。一名 30 岁的内地男子,在 2022 年 12 月申请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时,竟编造了 “美国纽约大学理学士” 的身份。为了让谎言更逼真,他不仅伪造了纽约大学的成绩单,还找他人冒充自己参加线上面试。一番精心设计的 “操作” 后,他成功骗取了港中文大学的入学资格。入学后,该男子因基础薄弱、成绩持续欠佳,引起了校方的注意。学校随即展开内部调查,并联系美国纽约大学核实情况,最终确认该男子并非纽约大学毕业生,学历造假行为彻底败露。港中文大学当即报警,并于 2024 年 9 月 3 日褫夺其入学资格。9 月 16 日,该男子试图经落马洲离港时被海关截停,面对询问,他如实交代了所有造假行为均由中介安排。最终,他因 “以欺骗手段取得服务” 罪名被判处监禁 3 个月,不仅没能拿到硕士文凭,还留下了犯罪记录。一名 28 岁的内地女子,向香港入境处及香港大学谎称自己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凭借伪造的学历材料成功被港大录取。但造假行为很快被发现,她最终被法院判处监禁 240 天,为自己的不诚信付出了沉重代价。学术诚信不可破,警惕中介莫侥幸
从港中文大学数百宗疑似假学历申请,到多起造假者被判刑的案例,不难看出香港对学术造假的打击力度正不断加大。
无论是高校的 “疑假即拒”,还是执法部门的 “严惩不贷”,都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
学术诚信是教育的底线,任何试图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学历的行为,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
在此也提醒各位有志于赴港求学的人士:
切勿轻信不法中介的 “保录取”“学历包装” 等虚假宣传,试图走捷径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
只有凭借真实的成绩、过硬的能力,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入学,才能真正在求学路上有所收获,让拿到的每一份学历都经得起检验。
毕竟,靠实力站稳脚跟,才是对自己未来最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