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天气多雨,出街感觉湿笠笠,有时室内室外温差大,一冷一热,也容易生病。而对鼻敏感患者来说,每当踏入夏天,鼻水更是流不停。然而,其实简简单单的三伏天灸,已能帮助不少人士对抗冬夏两季易病时节,防治季节性常见问题,尤其能纾缓鼻敏症状。

什么是「三伏天灸」?
不少读者或许已不是初次听闻三伏天灸,但是三伏天灸是什么,相信许多读者都未必了解。天灸疗法,实则是中医针灸学中「灸法」的其中一种,又称药物灸、发疱灸,三伏天灸便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疗法,将一些刺激性药物涂抹于部分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起泡,从而达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协调阴阳的效果,以此预防或治疗疾病。
而天灸所敷药饼,即「三伏贴」,皆以天然材料新鲜制作,材料主要有延胡索、炒白芥子、北细辛、桂枝、辛夷花等辛温药材,然后研磨成粉,于贴药当天调以鲜榨姜汁,制成药饼。方法是将切粒生姜打蓉,滤出姜汁取用,及后将其加入天灸药粉,并搅拌混合,搓至一厘米左右大小,最终制成贴状,是经多番加工后,才可用于患者身上。

什么时候进行「三伏天灸」最合适?
患者若受各种冬夏常见问题困扰,例如咳嗽、湿疹、怕冷、痰多、倦怠、喉痒、水肿、腰痛、腹痛、泄泻、痛经、阳痿、食欲不振、宫寒等健康问题的话,皆可借助天灸,预防身体因气虚或阳虚生病。
三伏天是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亦可细分为三个时段。而2023年适合进行「三伏天灸」的时间分别是7月11日(初伏)、7月21日(中伏)、8月10日(末伏)。事实上,三伏天为一段时期,因此天灸并不是必须要在当日进行,前后1至2天亦可。
然而,三伏天灸的治疗效果,以及具体接受时间、敷贴位置,仍须经中医师专业判断,因此其敷贴位置、时长,亦因患者体质各异而不尽相同,所以接受疗程前,最好应咨询中医意见,以免药石乱投,反延误病情。
疗程期间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三伏天期间应多喝热水、热汤及热茶,以帮助出汗,达至发汗解表、疏通表里;切忌进食寒凉食品、冻饮。另一方面,亦应适度调节室内温度,避免以风扇直吹身体,以免寒气入体。
以下这款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汤水若配合三伏天灸服用,则效果更佳:
材料及份量:
无花果数粒、红苹果2个、石斛2钱、南杏3钱、北杏1钱、陈皮1块、瘦肉少许(素食者可减去)、水约3公升(可按个人喜好调节)
做法:
将所有材料清洗干净备用,加入约3公升水以武火煮沸后再调至文火煲约45分钟即可饮用。

「三伏贴」的主要材料包括:延胡索、炒白芥子、北细辛、桂枝、辛夷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