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公路接驳汀角桥的S型大弯位“拓海弯”,继前晚发生4车相撞意外后,昨晨10时许又有一辆私家车撞壆自炒,车头起火及浓烟滚滚,幸司机及时逃出车厢无受伤。但“拓海弯”过去两周已发生7宗车祸,频密炒车及翻车再度引起关注。汽车安全驾驶专家李耀培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指,上址弯位路面向内倾斜是考虑到汽车入弯的离心力问题,故设计上无问题,意外发生多涉司机驾驶态度、超速、不熟悉路面特性所致,为免“甩尾”失控,司机最好熟习“弯前减速,出弯加速”的驾驶技巧。他相信运输署会因应情况,加铺防滑钢砂等改善路面状况,减少车辆跣胎风险。

前日在“拓海弯”涉及两私家车及两旅游巴相撞意外。(网上图片)
被网民称作“拓海弯”的路段,其实是汀九桥接驳屯门公路的一段“S形”天桥大弯位,因车辆转弯时需有足够的“向心力”,否则便会向外“飘移”甚至失控。因此,设计道路时会让路面向弯内倾斜,利用地心吸力提供更多“向心力”以策安全,即上址入右弯时,地面行车线呈“左高右低”的内倾斜,由“右弯”过度至“左弯”后,又呈现“右高左低”。
不熟入弯“离心力”随时超速
不过,因“拓海弯”路面长和平坦,不少司机不熟悉路面的入弯“离心力”特性,或超出上址最高70公里时速限制,多年来一直意外频频,最常见的“甩尾”打白鸽转撞壆,2020年9月至11月,上址一带平均5天便发生一次意外。去年9月7日一辆轻型货车至“拓海弯”时也自炒衝入大榄隧道支路行车线,车辘飞脱击中另一辆私家车,意外也导致一辆单层九巴及一辆双层九巴相撞,有7男6女受轻伤。
近期进入雨季后,汀九桥“拓海弯”过去两周包括昨日至少发生7宗车祸。其中6月7日一天发生两宗,早上有客货车失控撞栏翻侧,司机一度被困获救;当日下午约5时,再有一辆私家车失控撞栏,司机一度被困,消防员施救车期间,又有一辆货车撞向消防车,其后再有一私家车收掣不及撞上。至前晚和昨日则再发生车祸。
香港汽车会会长李耀培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出,屯门公路“拓海弯”路面设计没有问题。他解释,上址桥面的弯位以向弯内倾斜的设计,就是利用地心吸力为驾驶者提供更多“向心力”,增加路面和车辆轮胎之间的摩擦。有司机往往因不熟悉或忽视路面情况而出现危险,尤其在过弯时,很多司机不懂收油,只保持速度直踩,因高速入弯会出现更大离心力,很容易令车辆跣胎,即大家常说的“飘移”、“甩尾”意外,所以一名好司机应在入弯前减慢车速,出弯后再加油,以保持车辆稳定。

司机遇到跣胎 必须保持镇定
对于近日连连下大雨,地面可能湿滑及有积水,李耀培提醒司机更要注意车速,因路面倾斜,低处去水渠位可能有大量积水,司机要避开水凼,并且及早选定行车线,不要突然转线,导致后车反应不及发生意外。一旦出现失控跣胎,有很多司机会一次过用力踩迫力将车煞停,李耀培认为此举反而十分危险,他提醒司机若遇到跣胎,必须保持镇定,虽然可能只是一瞬间,但要用适当力量渐次踩煞车掣减速,同时将变速档推至“低波”,例如自动波车可由“D档”推至“S档”,而棍波车辆可推至一档或二档。
他补充说,近年该路段发生不少意外,相信运输署会继续留意改善路面安全的可行性措施,例如在路面增加铺设防滑钢砂,减低车辆跣胎,但日后仍需要密切观察。
资深司机网上教路 入弯不宜行快线
屯门公路“拓海弯”,近年来一直是“甩尾”炒车的多发路段,也引发网民和司机的热议,呼吁驾驶者要上网做功课。有资深司机在“智慧驾驶”的社交平台,分析“拓海弯”呈“S形”的整段特性,指出除了勿挑战70公里限速、保持安全车速这个老生常谈的警示外,还有实际操作上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在“甩尾”高危的雨天,要採取“排除风险”法,在入右弯时,尽量避免行走处于低地势的快线。
有资深司机在社交平台上解释,“拓海弯”呈“S形”,因此“右弯”过渡至“左弯”的部分是平的,此处能提供的“向心力”亦较少。然而,车辆的“速度”越高,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则更大,在入右湾时,因为地面左高右底,选行快线转弯较慢线为急,若司机欠缺经验,入急弯后一脚大力踩煞车掣,就会“飘移”失控,二来快线可能处较低地势易积蓄雨水,导致车胎抓地力不足甩尾自炒。
有网民亦建议车主使用“乾湿胎”,即在好天和下雨天都适用的轮胎,同时留意车胎的磨损程度,避用“光头胎”,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 另外,在雨天驾驶时“保持良好视野”,因为在滂沱大雨时,挡风玻璃摆动的水拨会影响距离判断而导致过早或过迟急煞车,造成失控自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