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香港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环境及生态局积极推广及引进电动车、氢能车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促进环保工业发展,该局计划于2027年年底前引进约3,000辆电动的士及约700辆电动巴士,首部氢能巴士最快亦可于年底试行。

港售私家车 电动车十佔六
对于社会上不少意见认为,香港的电动车发展速度偏慢,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并不认同。他解释,香港发展电动车的最大瓶颈是充电设施不足,故特区政府自2011年起已要求所有新建楼宇必须配备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现已有逾5万个充电桩落成,再加上私人商场及油站等自发增设商业充电桩,充电难的情况已大幅改善,整体社会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亦不断提升,“香港现时出售的私家车,十部有六部都是电动车,这个渗透率都不错。”
为鼓励的士业界更换电动车,政府亦一直透过新能源运输基金提供资助,供业界试验新一代电动的士。惟截至今年4月,全港暂仅有5辆纯电动的士。谢展寰指出,部分试验车辆来自比亚迪车厂,虽然该品牌已于深圳的士上广泛应用,但香港地形山路较多,同一车型在香港市区的表现不够良好,需要车厂作出一些针对性调校,为香港度身订做,“找到适合香港的车种,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除比亚迪外,他指政府亦会考虑其他车辆公司,惟对方需有足够竞争力。
他认为,香港土地资源稀少,无法仿效深圳开设大量露天充电车场,只能在充电速度上作出弥补,“深圳可能有百多个充电场,每个面积与大半个足球场相若。香港没有这种土地,也没法採用该种形式。所以我们需要建设一个高速充电网络,不用充十个八个小时,就能满足车主需求。”
政府停车场5年增7000中速充电位
他说,高速充电设施主要针对巴士、的士等商用车,私家车则鼓励使用常用停车场充电,相信中速甚至低速充电已能满足日常需求,政府并计划于未来5年在政府停车场内增加7,000个中速充电车位。
至于引进氢能车方面,谢展寰指目前尚处于前期阶段,香港若要大量投入使用氢能汽车,需要解决大规模氢气的来源问题,“相信还是要看内地,合作的(供氢气工厂)可能要比大湾区内地城市更远,例如设在新疆或其他内陆省份。”
他指出,内地现已有一些重型汽车、货柜车等开始使用氢燃料,假如引进有关汽车来港,需要解决它们如何“加氢”的问题,政府已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在法律、燃料试验等方面进行准备工作;政府亦批准了使用氢能的巴士型号,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相关车辆可于道路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