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考试是检视学生们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的好方式,能够显现他们学习上的不足。考评局昨日出版2023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各甲类科目的《试题专辑》,刊载了部分文凭试中出现而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暴露了不少考生在思维及语文上的问题。在中史科,有考生将《新青年》杂志的作者“陈独秀”按题目提供的图片照抄,竟由左至右误抄为“撰主生先秀独陈”,被考评局列为“最严重错误”,更直言是“匪夷所思”;有考生将汉代“匈奴”,误为“吐蕃”或“突厥”,暴露部分考生混淆史实、朝代观念混淆。中文科错别字亦问题严重,考生写作也受社交媒体影响,使得答卷取材相若,内容粗疏。
香港文汇报记者翻查今年DSE多个科目的《试题专辑》。其中,中史科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的题目,考生的表现被评中规中矩。不少考生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政治运动混为一谈,又对《新青年》内容与作者群不甚了了。最严重错误的例子,当属题目已提供了《新青年》封面的图片,并作出提示当中文字为右至左排,列明“陈独秀先生主撰”,但部分考生竟不加思索,在回答杂志的作者时从左至右照抄为“撰主生先秀独陈”。考评局形容,这情况“令人匪夷所思”。

考评局昨日出版今年DSE试题专辑,其中中史科有考生将《新青年》杂志作者陈独秀,由左至右误抄为“撰主生先秀独陈”(红圈),被评为“匪夷所思”。(香港文汇报记者王鼎煌摄)
东晋王羲之“变成”唐朝人
专辑又引述试卷主任指,考生回答时见人物张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如误认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唐朝人”,“张学良”误为“张国良”等。对此,考评局建议加强考生基础训练,除深入了解史实脉络外,要认清历史时序,避免混淆史事与人物。
在中文科方面,试卷主任指出,今年考生错别字问题与口语入文情况较为严重。考生最常见错字如“踊跃”错写“勇跃”、“举办”错写“举辨”等,反映部分考生平日很少执笔书写,更遑论有足够写作训练。
试卷主任认为,当今社交媒体普及,考生足不出户便获得海量但片断化或高度概括的资讯,体现在考生写作上则是不少答卷取材相若,内容粗疏,对事物具体刻画或深度剖析不多,故建议考生可阅读一篇完整长篇经典小说或专题报道,对事物会有更深刻理解。

滥用“I agree with you”欠解释
今年英文科口语是疫情后首次开考,部分考生过分使用“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回应其他考生,但未有解释同意之处。试卷主任亦建议考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练习,提升口语技巧,同时更多接触地道英语,及时了解时事和国际问题。
最后一届应考的通识科,今年的题目并无涉及政治议题。《试题专辑》提到,其中一道有关儿童营养均衡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表现较弱考生将“营养均衡”仅理解为“进食食物数量多寡”,未能从个人饮食喜好、家庭、社会等多维度思考,亦有不少考生仅把“粮食安全”理解为“食物安全”。
在另一题问到“徵费”或“禁用”哪个适合处理香港即弃塑胶问题,部分考生只针对“胶袋”而非“即弃塑胶”,亦未有探讨香港的情况。
部分考生答题谬误与常见问题
中史科
◆就题目提供的《新青年》杂志封面,有考生对其作者“陈独秀”由左至右误抄为“撰主生先秀独陈”,被评为“匪夷所思”
◆历史人物张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如误认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唐朝人”;“汪精卫”误为“蒋介石”;将汉代的“匈奴”误为“吐蕃”或“突厥”;将辛亥革命时期的“秋瑾”及“张竹君”当成抗日时期人物
◆人名及地名错别字多,将“李大钊”写为“李大钞”、“深圳”错写“深川”等
中文科
◆错别字问题与口语入文情况较严重,考生最常见错字如“踊跃”错写“勇跃”、“举办”错写“举辨”等
◆由于社交媒体普及使考生足不出户获得片断或高度概括的海量资讯,反映在写作方面则不少答卷取材相若,内容粗疏,对事物具体刻画或深度剖析不多
英文科
◆口试中部分考生过分使用“ 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
◆部分考生使用中式英文直译如“open the air-con”;或错用动词时式如“i will watching”等
通识科
◆在营养均衡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将“营养均衡”仅理解为“进食食物数量多寡”,及将“粮食安全”理解为“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