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对方先动手,我只是下意识反击,怎么最后反而要罚款?”
近日一名内地游客在香港的遭遇,引发了全网对香港冲突处理规则的热议。
这起看似离奇的事件,背后藏着许多人容易忽略的法律红线,值得每一位赴港旅客警惕。
事情发生在香港的一条街道上,内地游客刚从巴士下车,一名陌生港男便主动上前挑衅。面对游客正常避让的举动,该港男不仅故意撞向对方肩膀,还嘲讽游客 “听不懂广东话”,随后更是拿出手机近距离拍摄。
在游客多次要求停止拍摄无果、准备自行录像留存证据时,港男突然动手,将游客的眼镜、耳机和手机悉数打落在地。
情急之下,游客下意识还手两拳,双方在争执中互有损伤 —— 港男手指疑似受伤,游客脸部和手臂则留下明显抓伤。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报警后,事情的走向超出了游客的预期.........
香港警方到场后,起初以 “对方可能精神有问题” 为由劝游客撤案,随后案件被升级至刑事组处理。更让游客震惊的是,香港法律中并无明确的 “正当防卫” 条文,被动反击也可能被认定为主动攻击。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本月初,一名在港工作的内地男子在港铁站遭遇香港男女的歧视辱骂,对方不仅高喊 “大陆人滚回去”,还辱骂其家人。冲突升级后,该内地男子被对方用拳头锤击至眼眶、鼻骨骨折,右脸麻木,但因争执中存在 “还手” 行为,同样被香港警方拘捕,需缴纳 1000 港币保释。香港律师解释,香港《公安条例》第 25 条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打架斗殴,一经定罪最高可处 5000 港币罚款及 12 个月监禁。很多人误以为 “还手就是防卫”,但在香港法律框架下,只要冲突升级为肢体对抗,即便初衷是自保,也可能被认定为 “互殴”,留下刑事案底。 香港 “正当防卫” 的核心:适度与避让
并非遭遇袭击就只能被动承受,香港法律允许的 “正当防卫” 有明确边界,核心在于 “必要性” 和 “适度性”。
大家可以优先选择避让。如果有机会远离袭击者,应第一时间撤离,避免使用武力。法律更鼓励通过 “非暴力方式” 化解冲突,而非以暴制暴。
一旦防卫行为超出必要限度,比如对方仅轻微挑衅却被打成重伤,或对方已停止攻击仍继续反击,都将被认定为 “过度防卫”,面临刑事指控。
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社会秩序的维护依赖明确的法律规则。对于赴港的游客和工作者,遇到冲突时需牢记以下几点:
保持冷静,避免言语激化。面对挑衅、歧视言论,尽量不予回应,避免冲突升级为肢体对抗;
优先撤离,寻找安全区域。若对方有动手迹象,第一时间向人多的地方转移,或寻求周边商铺、地铁工作人员的帮助;
留存证据,及时报警。若无法撤离,尽量用手机拍摄现场视频(注意保护自身安全),清晰记录对方的挑衅、攻击行为,报警时主动提交证据,明确表明 “自身未主动攻击”;
配合警方调查,咨询专业律师。报警后如实陈述事实,避免因情绪激动做出 “认罪” 表述,必要时可联系香港的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的初衷是遏制暴力、维护秩序,香港对 “互殴” 的严格界定,本质是引导公众以理性方式解决冲突。了解这些法律规则,并非让大家 “忍气吞声”,而是为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避免因误解法律而误入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