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高龄的尖沙咀街坊福利会理事长苏仲平老先生,运营这间70年历史的社区会堂已有几十年的光阴。从花甲之年至今,苏仲平全身心投入为社区长者谋福利。正是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信念,苏仲平对香港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前一周刚做完「通波仔」手术的苏仲平,专门就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虽然精气神尚未完全恢复,但讲起话来依然有条有理,见解独到。

专设老人医院减轻压力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香港将会成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样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医院中越来越多老年人排队求诊,菜市场步履蹒跚的婆婆拖小车出街买菜,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居家病患等,香港目前每家每户基本都有一至两位长者,政府及社会要面对较为严重的老龄化压力。
2022年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间,医护服务需求激增,公立医院挤满了因病就诊的长者。公共医疗设施最终崩溃,寒风中躺在户外床位的长者变成当时香港最沉痛的一幕。这不仅因为奥密克戎病毒的超高传播率对老年人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人口老龄化在极端情况时会让社会资源不堪重负。剖析此类问题,要从分流、增加援手等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苏仲平说:「我建议加强长者医疗中心的建设,扩大其规模或人手,帮助有轻微病痛的长者。香港政府在服务长者衣食住行方面做得很到位,但在医疗方面,长者常常会面临腰背痛、头痛脚痛等,频繁前往公立医院或政府医疗中心,无形中会影响公共设施的有效使用。老人们每次到医院都需要停留六七个小时,长时间等待不仅影响医院运作,对他们的身心也不好。长者医疗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较快捷的服务,如果病情严重,中心可帮助转介至公立医院。当前,卫生署辖下的长者健康中心在18区均有分布,65岁或以上长者均可申请成为会员。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长者健康中心从2020年1月底起只提供有限度服务。根据官网显示,申请会员轮候时间甚至去到55个月,许多长者不得不重新选择去公立医院。如此夸张的数字不仅反映长者看诊极度不便,也反映老龄化压力之大。

为老友组织更多社交活动
苏仲平表示,香港政府在服务长者方面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但服务覆盖面和种类无法追上人口老化的速度。「长者在运动、社交、娱乐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但很多时候年轻人返工,留长者一人在家中,很容易感到孤独。虽然每个区都陆续开设康健中心,但并不能满足大量长者的需求。我建议社区中心或相关机构能够多组织一些服务长者的活动,如游玩、生日会、参观、兴趣比赛等等,让他们通过活动认识更多老友,发掘兴趣爱好,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在这方面,身为尖沙咀街坊福利会理事长的苏仲平有绝对的发言权。长期以来,街坊会始终秉持关心长者、服务社群的宗旨,定期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刚刚结束的三八妇女节厨艺比赛,是该会的例行活动,因疫情停办三年,是次召集到24个团体参与,各位长者有的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在台下学习观摩,偌大的尖沙咀会堂挤满了开心的公公婆婆。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庆回归25周年音乐会、国庆文艺晚会、盆菜宴等,苏仲平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帮助街坊会在筹备、组织活动上有了更多选择,去年年底,一年一度的莲藕节再次于尖沙咀会堂举办,富有湖北风味的莲藕包、零食小吃受到了街坊们的追捧,家乡名物不仅增进了两地间的交流与情谊,也给街坊长者带来心灵的慰借。
苏仲平讲到,两地通关意味着能够组织更多丰富有趣的活动,在自己身体力行的情况下,也希望带领长者前往内地观光旅游。
劳动力紧缺及生育率低亦棘手
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期间,老人院骤增的感染率凸显出院舍一直面临的「人手荒」问题,为了减轻压力,香港政府急聘千名内地护工照顾确诊长者。而随着疫情退却,大部分外劳已完成合约离港,但「人手荒」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苏仲平认为,劳动力缺乏及生育率低,让整个社会人口呈现畸形状态,需要进一步缓解劳动压力、输入外劳照顾长者,才能在提高生育率、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找到突破口。
苏仲平讲到:「香港社会的中流砥柱一定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在工作、房贷以及赡养老人等重压下,选择生育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不生。再过十几年,没有充足劳动人口的香港将变成什么样,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输入外劳刻不容缓,我希望香港政府能够允许全港安老院舍输入外劳担任护理员,地区可不局限于内地、东南亚等,同时对外劳质素和专业知识进行上岗前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香港的工作和生活。
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东华三院提供医疗、教育及社区服务等,其辖下东华学院已有2000多名护理系学生,毕业生大多有意愿投身社福界。东华学院院长陈慧慈在今年的传媒聚会上表示,为纾缓社福界登记护士人手短缺的问题,学院获社会福利署(社署)委托举办为期两年的社福界登记护士(普通科)训练课程,由2023/2024学年起连续五年透过「护理学高级文凭」课程提供150个全额资助学额。获取录的学生毕业后将于社福机构服务不少于连续三年,相信将为社福界培育更多登记护士(普通科),为安老业界增加本地护士人手供应。
她表示,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案例来看,大量引入海外护工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但长期来看,拥有一定数量有水准的本地培训护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