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新说:
林放请教礼制的关键是什么?孔夫子回答道:“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一般的礼仪,与其铺张浪费,显示排场,不如朴素节俭;丧礼,与其办得周到完美悲哀不足,不如虽礼仪不全但悲哀真诚,即使悲哀过度也无妨。”
孔夫子赞扬林放善于提问,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林放不是问礼仪该如何做,哪个环节该如何做,而是问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这样,就能把握住做好事情的关键了。
孔夫子又说道:“那些夷狄之地,没有周的礼乐,没有文化,虽然有称君的,但是,还不如周朝各诸侯国没有君主呢。”
孔夫子力求促进人类的进化,如果人没有文化,不学习、不钻研,那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所以,那些夷狄地区的人,除有人带头为了生存而打仗、找猎、耕种等,没有礼仪,没有文化,也就失去了做为人的进化方向。细思起来,对现代的人生亦有参考意义,读书识字,并不代表就是有文化,往往没文化的知识分子也是有的,他们不再读书,却喜好行禽兽之事,等若那时的夷狄之人。
那时候,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山神。而祭祀泰山,是天子诸侯的礼仪,就这个事情,孔夫子接着说道:“冉有,你能阻止季氏祭泰山吗?”冉有回答道:“不能。”孔夫子说道:“哎呀!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这个意思就深远了,季氏越位,孔夫子不说,却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夫子仁慈。
孔夫子总结道:“君子心胸坦荡,对任何事情,努力到了就行了,应该没有什么争与不争的想法。就比如射箭,看起来要争个高下,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再比箭,比完后,再作揖饮酒,互相祝福。这样的比赛,不求一时的得失,只是检验自己的努力程度,这就是君子的争。”
注:本篇选自微信公众号:行为解释。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