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香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回复: 0

香港政府栽大了!5000 万公款打水漂,买的竟是冒牌水,骗子早有前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香港全港都在聊个离谱事儿 —— 

政府物流署花了超 5000 万港币买桶装水,结果居然是 “冒牌货”!

更扯的是,供货的 “鑫鼎鑫商贸有限公司” 从头到尾都在造假:

伪造文件、弄假的水质检测报告,甚至连制造商名字都敢改,就这么把政府合约骗到手了。

直到事儿藏不住了,政府高层才终于 “认栽”,承认审查和监管环节漏得跟筛子似的。

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这公司背后俩股东 —— 吕子聪和陈碧琳,根本不是第一次干坏事!

早有一堆欺诈前科,之前就被警方调查起诉过,结果照样能拿到政府大单,这操作谁看了不懵?

图片

事儿得从 2024 年 4 月说起。

当时鑫鼎鑫给物流署递投标文件,里面制造商的印章就有问题:本来该是 “乐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结果被改成了 “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

少了个 “乐” 字,明眼人一看就不对劲,妥妥的伪造嫌疑啊!

结果物流署咋处理的?没深究,就轻飘飘让对方 “重新交份文件”。

这波放水操作,直接给了鑫鼎鑫继续忽悠的底气。

过了没几个月,鑫鼎鑫又找了个离谱借口:

说原来的制造商遭了大雨,没法供货,得换成 “东莞市东娃饮用水有限公司”,连品牌名都改成 “Happy / 喜士”。

正常人都得琢磨琢磨 “大雨能影响到换厂商?”,但物流署 again 没多想,后续操作更魔幻 ——

图片
鑫鼎鑫提交的水质检测报告,居然是另一家政府供应商 “时贸国际有限公司” 给的!
关键是,物流署连跟检测中心核实一下都没做,直接就批了合约更改。
就这么一路 “绿灯”,直到去年 8 月中旬,物流署才想起找真正的 “乐百氏” 代表聊聊,一核对才发现:
好家伙,之前的文件全是假的!这才赶紧终止合约。
图片

后来审计署出了调查报告,一点没客气,直接给物流署列了 “六宗罪”,每一条都让人想吐槽 “这也能行?”:

  1. 市场调查期随便砍
    :本来要收集供应商意向一个月,突然砍成两周,问为啥 “赶急”,没下文;
  2. 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知印章名字错了,不追究就算了,连报给执法部门都懒得做;
  3. 假检测报告直接过
    :连检测中心的确认都没有,就敢批合约更改,这是完全不把水质当回事?
  4. 供应商违约当看不见
    :标签印错、送货老延误,问题一堆,结果连个退货通知都没发;
  5. 防骗意识等于零
    :职员连明显的诈骗迹象都看不出来,警觉性低到离谱;
  6. 管理机制漏洞百出
    :没完善的制度,既没监督也没问责,等于没人管。

更搞笑的是,物流署的人还 “身兼两职”—— 

又要促成合约,又要自己监管自己,这流程走得,连普通公司采购都不会犯的常识性错误,他们全占了。

后来财务局局长许正宇也没法圆了,坦言 “政府采购流程跟社会常识差太远”,说要搞纪律调查厘清责任,这话听着都有点无奈。

图片

再说说鑫鼎鑫那俩 “惯犯” 股东。

警方一查才发现,吕子聪旗下的公司早就劣迹斑斑:之前被日本大公司 “双日株式会社” 告过,用假文件做化学品交易,涉案金额高达1.15 亿港元

而且吕子聪和他关联的公司,还被法院强制清盘过,劳务纠纷、不履行法院判决的事儿也没少干。

陈碧琳跟着他,也不是啥干净角色。

就这么俩有 “黑历史” 的人,居然能通过政府的供应商审核,拿到 5000 万的大单,谁看了不说一句 “监管去哪了?”

更可疑的是水源地。警方查到 “东莞市观音山饮用水有限公司”,结果水厂职员说 “从没听过鑫鼎鑫”!

而且厂里堆着各种品牌的桶装水标签,有的跟 “鑫乐观音山” 长得像,但颜色不一样,明摆着像是代工的时候混着来,搞不好就是随便贴标签充数。

现在水厂门口还停着 “东莞执法” 的车,看来这事儿还在深查,不知道还能挖出多少猫腻。

图片

随着舆论越闹越大,香港政府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 “没察觉” 变成了 “承认疏漏”。

许正宇公开说,纪律调查要涵盖十多个人,连已经退休的都不放过,保证要追到责任人,还说计划年底前完成调查,要是查出刑事犯罪,就移交执法部门。

同时也暂停了鑫鼎鑫的所有合约,总算没再让冒牌水继续供应。

许正宇还说 “这事儿是危机也是契机”,想借着这个机会改改政府采购的流程,给职员多些权限。

这话听着是挺好,但能不能做到,还得看后续。

图片

 

这事儿一出来,香港市民全炸了:

大家最纳闷的是,经验丰富的公务员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5000 万是纳税人的钱,就这么被骗子骗走了,谁能不气?

有人说,这就是官僚体系的毛病 ——

“求稳不求进”,制度设计得乱七八糟,执行起来又马马虎虎,出了事才想着补窟窿。

专家也说了,这不光是某个人的错,制度本身有缺陷,加上工作文化有问题,才让骗子有机可乘。

要想不再出这种事,就得把采购流程拆开来好好查,加强职员培训,该问责就问责,不然纳税人的钱永远没保障。

图片

说真的,这冒牌水风波根本不是简单的 “行政失误”。

背后说不定还有商战、潜规则,还有那些没人管的监管盲区。

现在调查才刚开始,不知道还会曝出多少内幕。

大家最关心的是:政府这次能不能真的吸取教训,把失去的公众信任找回来?那些涉案的人会不会真的被法办?政府采购体系到底能不能改好,别再让这种离谱事儿发生?

你们怎么看这事儿?是觉得监管太废,还是骗子太嚣张?

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觉得这事儿该让更多人知道的,也别忘了分享给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llo 香港 ( 粤ICP备2020129818号 )|Sitemap

GMT+8, 2025-10-31 10:27 , Processed in 0.019087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25 红盛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