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加价潮,公营医疗全面提费
殓房收费只是开端,2026 年香港公营医疗将迎来近八年首次全面加价,涉及近 30 个服务项目,目标五年内将市民自付比例从 2.4% 提升至 10%。
核心调整包括:急症室非危殆病人收费从 180 元翻倍至 400 元;专科门诊费从 135 元升至 250 元;普通科门诊费从 50 元涨至 150 元。
非香港居民收费涨幅更甚,急症室费从 1230 元飙至 2100 元,普通住院每日费用从 5100 元升至 7400 元。
政府称此举是通过价格杠杆分流非急症病人,但市民直观感受是 “看病越来越贵”,基层家庭面临 “小病看不起”,中产则困于公立轮候久、私家收费高的两难。
体系失衡,加价难解根本困局
此次改革源于公营医疗可持续性危机。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推高医疗需求,2025-2026 年度医卫局预算达 1048 亿元,占政府总预算 16.6%;另一方面,财政赤字导致公帑补贴难以为继,97.6% 的超高资助率又催生资源浪费,非急症病人轮候常超两年。
但加价未能解决核心矛盾:私营医疗收费缺乏透明度,近三年医疗通胀率达 8%,部分机构乱抬价,导致分流政策形同虚设。“公立爆棚、私营放任” 的失衡状态持续,公私医疗价格鸿沟扩大,中产成最大受害者。
跨境医疗突破有限,全民医保再受热议
长期居内地的港人也面临挑战,虽深港实现首宗 “点对点” 跨境重症转运,但 4990 元单次收费及试点限制使其难以普惠。在此背景下,搁置多年的 “全民医保” 重获关注。
专家认为,香港医疗症结在制度失衡,全民医保通过政府、市民、雇主三方供款,可让政府拥有私营医疗议价权,规范收费、吸引分流。目前政府虽将费用减免受惠人数扩至 140 万,设每年 1 万元收费上限,但仍属 “补丁式”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