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香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5|回复: 0

《论语》新说1-08:为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7 06:3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新说:

 

       当人们从读书好学开始后,就会成为有各方面的知识与本领的人。那么,最优秀的读书人应当为政治世,把社会治理好。于是,孔夫子在学堂上开始讲道:“国家政权的巩固与运用,应该用道德为主要工具。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是北极大星居中,其他星辰在自己的位置上有序围绕着运行一样,让规律的秩序自动发生作用。”

        为什么要用道德来教化臣民百姓治理国家呢?因为德能纯净人心,使人知礼,知荣辱廉耻,守规矩,做事有条理。而且民间也有这个基础,于是,孔夫子又讲道:“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净’”

孔夫子又进一步说道:“用政令、律法引导、教化臣民百姓,对照刑法来要求臣民百姓,臣民可以知刑法而免于被惩处,但是,却容易失去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教化臣民百姓,用礼法来对照要求他们,臣民百姓就会知廉耻,并且主动用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人不是器械,仅仅用刑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是人们的侥幸心理就会容易占上风,像偷盗、贪腐等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有不会被发现的可能性;二是一旦被刑法处罚,人们的面子、尊严就会受到侵犯,心理上可能就失去了道德底线,如果缺少社会与他人的帮助,或者自己不能通过学习与自我反省寻回失去的尊严,也就彻底没有廉耻之心了。

 

        治理国家与社会,或者说社会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认识过程,都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需要经历的,并且是不可跳越的,这个就像是人的生长与学习过程一样。于是,孔夫子用自己的人生成长过程来做例子,他说道:“我十五岁才立志要追求学问,加强学习,三十岁的时候才懂得所有的礼仪,树立自己的思想,说话做事才都能完全有所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并且懂得运用合理的方法来了解、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新鲜事物,一般不再存在疑问与迷惑不解的事情,五十岁,大事小事都能知道它们的因果,即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六十岁,无论听到别人说什么话,都觉得顺耳,都能知道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话,七十岁,仿佛自己与道相合,举心动念都不再出现过与不及的现象。”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有一个开始、提高,然后是完全把握的过程,就像人的成长与学习一样。认识到这个客观过程,我们才能了知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阶段,才能做到如适应与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后达到大家都能在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也能自觉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地步。

        无论是用刑法、还是用德或者刑法与德共同使用来治理社会,其从认识与运用到达到理想的效果,整个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必须要经历的,就像是人生成长过程一样,少了一个阶段不行,每一个阶段做错了也不行。

注:本篇选自微信公众号“行为解释”。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llo 香港 ( 粤ICP备2020129818号 )|Sitemap

GMT+8, 2025-8-27 06:22 , Processed in 0.012516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25 红盛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