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人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新说:
孝是仁的基础,一个人学识无论多么渊博,如果没有孝道就很难对社会有贡献,一个人能力不管有多强,如果用于治理社会,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孝道。社会要有秩序,人们互帮互爱,和谐相处,孝道才是基础。
于是,有一天,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由于孟懿子曾经向孔子学过礼,孔子便回答说:“事亲(对待父母长辈)不违背礼,就是孝。”
不久,樊迟为孔子驾车,樊迟父母已丧,与孟懿子不同,其为孝的内容也不一样。孔夫子便告诉樊迟,说道:“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违背礼就是孝。”樊迟听了想不明白,就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道:“当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好他们;当他们离世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好他们,祭祀他们。这就是孝。”
樊迟听了,终于明白了。想必等到孟孙见到樊迟时,两人谈到孝道,便能更明白老师的意思了。
有一天,在学堂上,孟武伯问怎么孝顺父母,孔夫子回答道:“什么是孝?先要了解父母心里想的是什么?比如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子女在外面不能照顾好自己,使身体患上疾病,那么,做子女的就要守好自己的身体,使自己健康,那么父母就会开心快乐。这就是孝呀。”
接着,子游问如何孝顺父母,孔夫子答道:“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孝就是让父母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吃好、住好、衣服穿得好就是孝,其实这与养犬养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孝呀。孝,就是要按礼敬爱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使父母心里高兴,没有担忧。”
子夏又起来问如何孝顺父母,孔夫子回答说:“子女在父母面前,或者与父母说话,经常有愉悦的笑容和温和尊重的口吻,或者能承受父母的抱怨与批评责难而能恭顺,是最难的事情。气色温和,则情志通畅,但是,这也是孝道最基本的规矩。像遇到事情,由年轻的代劳服务,有好的酒食,让年长的先尝,看起来勤劳而又恭敬,你以为这就是孝吗?”
为政治理国家与社会,最基本的就是要推行孝道,让臣民百姓人人知礼行孝,那么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国家就会繁荣富强。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