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华文化节”昨日(23日)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办“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透过忻州文化研究院的山西北路梆子传统剧目《双官诰》,让长者及学生免费欣赏中国地方戏曲的艺术风格。
梆子为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而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具300多年历史,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高亢激越,剧目多取材自历史演义和古典小说,民间色彩浓厚,语言通俗易懂,深具地方特色。
《双官诰》讲述的是薛子岳在镇江行医时被误传客死异乡,家仆薛保千里搬尸回乡安葬。 薛妻张氏、刘氏先后改嫁,抛下孤儿英哥,由薛保和薛家丫鬟王春娥靠织布抚养成人。 英哥在学时被讥笑为无母之子,于是不肯勤学。 春娥苦心教训,但英哥冥顽不灵,致令她盛怒下把织布机的机头打断。 后经春娥和薛保再三劝导,英哥终悔醒,并发奋苦读,终得中状元。 薛子岳亦于多年后取得功名回家,觅子寻妻。 得知春娥尽节抚幼,薛子岳爱其贤良淑德,遂娶春娥为妻,春娥终获父子双官诰,传为佳话。
《教子》一幕,展现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三娘”王春娥,令人感动。
剧目打动中外老少观众 宣扬传统美德
北路梆子有行内术语谓:“男怕《斩子》,女怕《教子》”,足见《教子》的青衣角色在北路梆子传统中,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行当之一。 《双官诰》中《教子》一幕,演员为观众展现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三娘”王春娥,酣畅与清新悦耳的独特唱腔、做功,在发挥北路梆子传统慷慨激昂的唱腔的同时,糅合深沉柔美的声调,透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及生动鲜活的戏曲语言,宣扬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以贤慧善良、宽厚仁义、刻苦诚信打动观众。
观众唐先生表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蕴含内地文化,今天是第一次看,希望日后有更多内地优秀文化来香港。
城大学生Wendy表示,坐在前排能将演员的表情变化都一览无余,又表示《双官诰》故事感人,令她想起父母的不易,使她深受感动。 Wendy亦坦言之前从未想过能看得懂,但今日过后会与大家分享今次良好体验。
来自巴基斯坦的Ria同样是首次观看中国戏曲表演,服装、戏曲、歌唱等令人赏心悦目,她虽然不懂中文,但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都有助她理解戏曲的内容,又指演出中所展现的所有中国传统工艺都非常有趣。
演员盼分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予港人
今次是忻州文化研究院首度来港为“中华文化节”献演,分别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北路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仲义以及梅花奖和文华奖得主成凤英担纲演出。 记者于表演后采访三位主演,了解他们对香港的印象。
主演成凤英(左)和贾粉桃(右)。
演员贾粉桃(饰演王春娥)表示,今次是第一次来香港演出,感受到观众的热情和认真,进一步激发出她在台上表演的热情,令她非常激动,又指来到香港表演,希望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分享给香港市民,让北路梆子传播更远,让更多人了解。
成凤英在剧中饰演薛英哥,她表示中国戏曲的美学品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其他表演艺术门类难以比拟的。 中国戏曲需要从小练功,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是无数前辈经过千锤百炼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表演技能。 演员在舞台上要刻画人物,以塑造人物为宗旨,特别是情和技的结合,以技生情,塑造人物,是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之处。
扮演薛保的杨仲义表示,虽然是配演,但这一角色非常重要,传递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传统美德。 《双官诰》虽是老戏,经过创新,将“三娘”还原成丫鬟,忠于东家,含辛茹苦抚养弃婴并培养成人,后又要回归乡野,展现王春娥不追逐富贵名利的人性之美,是中国戏曲永恒的主题,即弘扬真善美。 杨仲义续指,演出辛苦,但香港的接待工作非常到位,“工作效率出乎意料”,观众也十分文明和有文化,强调“地方戏”要更多地走出来,要接受大城市观众的检验和洗礼,也要让大家了解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和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让中华艺术走的更远。